我們奉命推動【台灣農業跨國合作,開創海外新台灣】,這是實現【世界大同】的基礎工程,示範基地在中美洲-小美國-貝里斯。

Loading...

會員登入
商品目錄
首頁 » 孔孟聖道萬國遍,真儒復興大同年

孔孟聖道萬國遍,真儒復興大同年

孔孟聖道萬國遍,真儒復興大同年
 
在這個宗教多元、思想紛雜、價值混亂的時代,各大宗教雖都自稱追求真理、慈愛與和平,然而實際上卻常因教義門戶之見、制度組織利益與信徒忠誠的競爭,導致彼此分裂對立,無法實現真正的「世界大同」。
 
面對這一局面,我們更應回歸中華文化的核心—孔孟聖道,弘揚真儒精神,以中道圓融的王道思想貫通百家、融合宗教,開啟一個「大同新世紀」。
 
 
一、各大宗教的偏執之處:形式有異,執著皆同
 
1. 基督宗教(基督教、天主教)
雖提倡「愛人如己」與「普世博愛」,但對「唯一真神」的信仰使其排他性強,對其他宗教與文化缺乏包容性。歷史上的十字軍東征、異端審判與殖民傳教,皆暴露其對正統的獨佔欲。
 
 
2. 伊斯蘭教
高度律法化與教規化,信仰生活難以分離。對教義與先知的詮釋缺乏彈性,容易導致宗派鬥爭與宗教極端主義。例如遜尼與什葉之爭、對異教的防備心,皆顯示其排外性與封閉性。
 
 
3. 佛教
原始佛教追求解脫自性,後期流派眾多,法門繁雜。許多佛教團體過度重視形式修持與組織利益,甚至互爭地盤,迷失「無我、慈悲」的根本精神,淪為另一種心靈商業化。
 
 
4. 印度教與新時代宗教
教義龐雜難明,神祇繁多,信仰體系封閉難融。新時代宗教則過度個人化與神祕化,流於玄幻與自我崇拜,難以建立普世倫理標準。
 
 
5. 道教與民間信仰
道教本重自然與清靜無為,但長期與民間信仰混合後,導致神祇泛濫、儀式化嚴重,缺乏哲學高度與現代道德實踐的引導力。
 
 
總體而言,各大宗教皆有其道理與貢獻,然若陷於教條執著、權力組織、信徒壟斷,皆偏離「中道」與「大同」之道。
 
 
二、儒家思想:非宗教之宗教,融百家而不執一說
 
儒家不同於上述宗教,它既非神權宗教,亦非排他信仰,而是一套建立在人性本善、倫理實踐、政治道德上的「王道哲學」,更是一種可應用於家庭、社會、政治乃至國際的治理智慧。
 
孔子提出「仁者愛人」、「和而不同」、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;孟子闡發「民為貴、社稷次之、君為輕」,皆為普世價值之先聲。
 
更重要者,《禮運大同篇》早已描繪出人類共同理想的藍圖:
 
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,選賢與能,講信修睦……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……男有分,女有歸,貨惡其棄於地也,不必藏於己;力惡其不出於身也,不必為己……是謂大同。
 
 
這並非烏托邦式的空想,而是建基於人性教育、禮樂制度、道德修養的「實踐性理想主義」,是一種可行於東方,亦能感化西方的和平之道。
 
 
三、儒家引領宗教融合、實現世界大同的優勢
 
1. 無排他性,能統合而不矛盾
儒家不反對任何信仰,強調「中庸」、「誠意正心」、「尊天敬神」,因此能與宗教和平共處而不爭主導。
 
 
2. 重實踐而非空信仰
儒家注重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,強調人倫實踐與政治倫理,不空談神秘之說,能成為宗教信仰之外的人間準則。
 
 
3. 強調禮樂與制度建設,能導入社會治理
宗教多停留於個人靈性或團體信仰,難以落實國家治理之道;而儒家具有禮制、教育與制度規劃的哲學基礎,最適合引領「大同社會」的建構。
 
 
4. 有文化深度與歷史連續性
孔孟聖道歷經兩千年,雖歷朝衰隆,但未曾斷絕,並成功感化東亞諸國,具有跨文化、跨語言的融合潛力。
 
 
四, 結語:真儒復興,大同可期
 
當今世界困於戰爭、宗教對立、政黨撕裂與環境崩壞,唯有真儒中道之光,能如春風化雨,導人心歸善、百教歸一、天下歸公。
 
唯有復興孔孟之道,以真儒精神統和宗教、指引政治、感化人心,才能開創「孔孟聖道萬國遍,真儒復興大同年」的時代新章。
 
讓我們共同高舉「禮運大同」之旗,走出宗教分裂與文化對抗的困局,邁向真正的世界大同。
 
 
請填寫您的 E-Mail :